來到鶯歌陶瓷老街
一定要到鶯歌陶瓷博物館逛逛的吧!
旗幟隨風飄揚
是個逛博物館的好日子呢~
當期展覽為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趕快來買票吧!
參觀時間
平日:09:30-17:00
假日:09:30-18:00
售票時間
平日:09:30-16:30
假日:09:30-17:30
休館時間
● 每月第一個星期一(若適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隔日休館)
● 農曆除夕、年初一
● 政府公告之天然災害停止上班日
一般票價80元
從2010年後就叫做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囉!
哇!陶瓷博物館很大耶~
趕快進去吧
當期的展覽為2024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
展期為2024/10/04~2025/04/06
展區很多耶!
到三樓都有呢
地下室還有餐廳哦
水水決定先從認識製陶技術開始
窯爐種類有分很多種耶
這是包子窯
也被稱作饅頭窯
整個圓圓的
比較扁一點的是鴨蛋窯
像房子的四角窯
這是蛇窯
不知道是不是裡面彎彎曲曲像蛇?
登窯和蛇窯一樣都是斜斜的耶
這是八卦窯
咦?是風水很好的窯嗎?
還有影片解說唷
這邊是介紹窯的故事
陶瓷的科學好複雜呀
水水看到化學式就頭昏
不同的上釉手法
都會呈現不同的樣子
用噴的、用刷的、用淋的、用浸的
都會呈現不同的美
水水好喜歡這個深藍色
原來藍色是以氧化鈷為主的發色劑作彩繪
繽紛的釉彩~
哇有真的小蛇窯耶!
這一面展示了不同手法創作出來的瓷器
現代大部分製作瓷器
來塑形的都是右手邊這種了吧
踩一踩就會轉的~
圖片上這兩種是用腳踢的!
陶器所需要的重要原料-土
也是經過多重的步驟
採土、洗土、練土
練土又分人力、牛力和機器
最後還要揉土
水水遠看覺得這些不同的土
好像眼影盤
另外三個是修容打量盤
一整排化妝品的感覺
原來土也可以這麼乾淨
這一面牆是燒陶的材料
相思木、松木、漂流木、竹子、芒草、各式雜木
都是傳統燒窯常用燃料
水里蛇窯
水里蛇窯
跟著水水上2樓囉
玻璃長廊的設計取自隧道意象
標記鶯歌陶瓷產業的發展與背後許多陶工們的辛勞努力
二樓有4個展廳
先來看看1號展廳
回看所來處
這三個碗
製成的技術不同
左邊出水圈點紋碗反射著光芒
中間的蓋碗就是霧面的
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臺灣就已經開始製陶
直到17世紀荷蘭人、西班牙人以臺灣為國際貿易駐點後
臺灣走向新的歷史階段
也讓臺灣的陶瓷文化開始有顯著變化
回看過去400年來臺灣陶瓷的發展歷程
分別在17世紀中葉、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葉產生巨大變化
這些時間點都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
顯示臺灣陶瓷發展深受社會、文化、經濟因素影響
本展廳將探討17世紀以後陶瓷與臺灣的關係
先從臺灣社會與經濟的面向
歸納臺灣陶瓷整體的發展情形
再從臺灣民間信仰、傳統生活、傳統建築的面向
呈現陶瓷在臺灣文化的重要性
有Q版的影片
讓大家了解歷史更容易
原來石敢當是避邪之物耶!
台灣的民間信仰揉合中國佛教、道教及東南沿海原鄉信仰外
也將歷史人物、無名遺骸、植物、動物等萬物賦予神格化
發展出多元化的信仰
觀音及土地公是台灣社會很普遍的信仰
台灣傳統食物的模具以木製為主
陶製模具十分罕見
水水家裡以前也有紅龜粿的模具耶!
陶瓷大量運用在台灣傳統廚房中
食物量多時會使用磚搭建而成的灶烹煮
量少時用火爐
傳統的鍋具、儲物容器大多是陶瓷材質
這根本是水水家的櫥櫃呀!
以前的大灶是要用柴火的呢
有動畫實在是太可愛了~
用著好看的陶瓷盤子
不覺得食欲也會增加嗎?
以前的枕頭居然也是陶瓷的!
生活真的處處離不開陶瓷耶
傳統建築中使用的磚分為「青磚」與「紅磚」色調與燒法
皆由黏土燒製而成
青磚是燒製磚塊時窯頂澆水阻絕外部空氣使燃燒不完全
經過還原反應後讓表面呈現青灰色
青磚質地緊密
防水性與耐用性也比紅磚更好
但紅磚製作技術容易、成本低廉
也是福建移民原鄉的傳統建材
故臺灣傳統建築大多使用紅磚
臺灣常見以磚、瓦裝飾的傳統建築
或是以堆砌排列成圖案的裝飾工法
在廟宇或祠堂上
也可見到人物、動物、民間傳說為主題的交趾陶或剪黏的裝飾
直到20世紀初期臺灣引進磁磚製作技術
因磁磚的防水與耐用特性適合臺灣氣候環境
逐漸普及到臺灣的建築外觀
在1970年代臺灣磁磚量甚至躍居世界第三
傳統陶瓷生產方式多為手工製作
使用木柴、粗糠等燃料
讓產品的品質與燒成率難以控制
鶯歌在20世紀初期開始發展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引進機械設備與新型窯爐
使用的能源也陸續改為煤碳、重油、瓦斯與電力
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採用模具或機器設備增加效率
原料也經過精練與調配,並遵循標準化的作業流程
讓產品的燒製時間降低到最快數小時即可完成
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
這裡面是隧道窯模擬區
隧道窯分為預熱帶、燒成帶、冷卻帶三大部分
窯爐長度可從數十公尺到一百公尺
坯體透過臺車載運進入
燒成後由另一端出來
因隧道窯可做到不停火連續燒製
產效率因此大幅提升
是陶瓷產業走向量產化的重要生產設施
本區域模擬隧道窯的燒成帶
使用燃料為重油
最高的燒成溫度可達攝氏1200度
也展示窯爐內臺車載運堆疊的匣缽
呈現燒製馬賽克瓷磚情境
傳統的缸、甕容器是鶯歌地區早年主要的日用陶瓷產品
但因為金屬與塑膠製品取代陶製的容器與炊煮器
讓市場需求改變
隨著白瓷坯體製作技術發展後
業者改為生產碗盤、餐具、茶具、咖啡組與酒器等產品
也在造型、釉色或裝飾技術尋求突破
朝向精緻化發展
用影片介紹鶯歌老陶師的故事
動手拼拼看花磚吧
第2廳 鶯歌陶瓷發展
建築陶瓷
水水看到這裡才想到
對耶!
馬桶也是陶瓷!
工業陶瓷大多屬工具的器材零組件
以功能性為優先考量
現代陶瓷好多都是藝術品
精品路線~
突然來一個阿美族家屋
第3廳
穿越時空之旅
一起踏入史前時代的陶器
以前人是怎麼製陶的呢?
先將陶土捏塑成形
再用鵝卵石墊在容器內側
用木拍連續拍打陶丕外表
有時候也會拍成紋飾
每個時期的陶器都不一樣
大家可以仔細看看形形色色的陶器們
以前人們使用陶器的方式
對映現在牆上我們的各種現代化科技~
原住民是怎麼用陶的呢?
阿美族的陶器多為圓底、鼓身
器物表面沒有太多裝飾
依功能可以分為「炊煮飲食用器」和「祭祀用器」
達悟族的陶器多用來盛裝食物與飲水
眾型包括陶鍋、陶絲、陶碗等
依不同的食物種類、儀式、性別及用途
有苦各種使用場合與限制
陶偶則是利用製作陶器剩餘的土捏塑而成
除了休閒用途外
也成為交易商品
此外,遠悟族是臺灣唯一具有冶煉金屬工藝的原住民族
所以也發展出治煉用的陶質坩鍋
其他族群的陶器等大家自己來探索唷~
第4廳 未來預言
拍一拍樹根的紅圈
讓動能轉變成電能
讓樹枝亮起來
這裡有講解了能量轉換的原理
不管是照X光片
還是超音波照片
都是科技陶瓷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電子陶瓷
從絕緣體、半導體、導體至超導體
陶瓷材料獨具的電子特性使其具備上述不可多得的功能
在陶瓷材料內部
電子或離子的多寡、移動的自由度、原子間傳導帶或價電帶間隙大小、電場的大小等
都是影響陶瓷電子特性的因素
如果電子無法在陶瓷內部移動,
那就是絕緣陶瓷
反之
則是電導陶瓷
水水發現第4廳的內容都好深入呀~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陶瓷
陶瓷也不再只是用來裝食物的器具~
而是讓我們生活更便利的媒介
水水前往3樓囉!
2024台灣國際陶瓷雙年展
從2004年就開始辦理了耶
2023年3月開始全球報名
到11月頒獎
一起來看看首獎的作品
喧騷
還有創作的故事唷!
金獎作品
概念核心-甕
銀獎作品
回#12
銅獎作品
白鳥III
其他入選作品冶好漂亮啊~
要串完全部要花多少時間呀?
這好像細胞正在增生的過程喔
幾何圖案看了好舒服
這是水滴落下且反彈的瞬間嗎?
好像軟綿綿的海綿
這水水怎麼會捨得使用咧?
好有生命力的樣子!!
感覺好痛啊
少了一隻腳
這是陶瓷嗎?
好像紙雕哦
驚訝表情栩栩如生
黑白猩猩和羊駝?
這一幅好適合擺在家裡
好壯觀!
這一展廳的作品都好大~
有些藝術果然是一般人看不懂的
看來作者帶有許多故事
這一件禮服居然是用點滴構成的?
遠看想說盤子怎麼黑黑的?
天啊都是蒼蠅
水水起雞皮疙瘩了
3樓都是每位選手的作品集
水水可以說是大飽眼福啊!
大家記得入場時拿到的折價卷嗎?
可以到B1消費唷
水水又對陶瓷更了解一點了呢!